假日的台北闲人何处去?从圆山玩到西门町,大人小孩都疯狂的百年娱乐指南
2022 9月 09 By binance币安注册不了怎么办 0 comment

你都是怎麽度过闲暇时光呢?是打开社群媒体搜寻哪一间餐厅好吃好拍,与朋友相约某间与商场、百货公司结合的影城,观赏现正热映的强档电影,还是选一个踏青出游的郊山行程,亲近大自然呢?

因为疫情影响,有许多人或许已经很久没有放松、恣意地在户外游玩,但在被迫困於家中之前,说到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口袋名单。随着时代变迁,出门游玩的热门景点也不断改变,现在看似寻常的商家街道,过去可能曾是台北人最常去消磨青春时光的休闲场所,就让我们跟着这份娱乐指南,看看百年来台北娱乐生活的改变吧!

 

从前从前,圆山有个游乐园

假日选择出门游玩、放松身心,对现代人来说相当习以为常,我们对於居住环境中的休闲设施也毫不陌生,但事实上「休闲概念」与「休闲设施」却是近一百年来才出现的新鲜玩意。直到日治时期,在台湾总督府都市空间治理、提升国民身心健康与强健体魄等殖民地现代化统治方针下,公园、动物园、游乐园这类休闲场所才在台湾一一诞生。

距离台北城约 4 公里左右,位在基隆河南岸的圆山,由於背山面河的优美景致,成为台湾总督府相中的「风水宝地」,不仅在 1897 年规划了圆山公园,於 1901 年完工的台湾神社也选址在附近,民众在参拜行程结束後,往往会在圆山一带踏青散步。後来圆山动物园在 1916 年开园[1],22 年後,圆山迎来了台湾史上第一座近代超大型游乐园「圆山游园地」,可以说圆山是北台湾集公园、动物园、游乐园於一身的逍遥愉快之地。

 

延伸阅读:台北厅长加福丰次与台湾近代休闲场所的诞生

公园、动物园、游乐园、神社,让圆山从日治时期开始,就是台北人休闲娱乐的目的地。圆山通往台湾神社的明治桥(战後更名中山桥)画面,常被用来作为 1950 年代的电影中描写观光剧情的语言(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其中,圆山游园地中有飞行塔、旋转木马、豆自动车(电动小型车)、大山辷台(超大型溜滑梯)等娱乐设施,整体配置相当接近现代游乐园。战後,圆山游园地更名为「中山儿童乐园」,增加更多大型且新颖的游乐设施,像是摩天轮、摩天飞车、儿童电动汽车、辐射飞椅……,陪伴当时的大朋友、小朋友度过许多欢乐时光。

 

两名女孩与一名男孩在中山儿童乐园门口的合影(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中山儿童乐园中的飞行塔(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中山儿童乐园中的太空船(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1967 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中山儿童乐园再度改名,化身为台北人熟知的「台北市儿童育乐中心」,相信许多与笔者年龄相仿的台北人,一定都还有着小时候被带去儿童育乐中心校外教学的记忆。那些在「游乐世界」(游乐设施区)疯玩到迷失自己,在「昨日世界」(台湾传统建筑物造景区,搭配民俗童玩、民俗工艺、民俗文化等介绍)与「明日世界」(科学新知与太空剧场等内容区) 获得全新体验的童年,随着 2014 年迁址到士林科学教育馆旁的儿童新乐园开园而走入历史。
 

走啊!去逛西门町了啦

说完了小孩放风的好去处,那大人出门又可以去哪里呢?

出门游玩的选择百百种,单纯「逛街」、「压马路」应该是多数家庭的首选。说起在台北市逛街的好所在,台北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应该是东区、信义区的高楼与人潮汹涌街景。事实上在80年代,西门町才是台北市商业空间的霸主,逛街、采买、上馆子吃饭……,所有你想得到的消费娱乐,都可以在西门町获得满足。

19 世纪末,最初一批来台日本人首先落脚於清末的台北城内,随着移民人口增加,过剩而溢出的外来住民沿着城墙西侧的艋舺外缘一带建立聚落,位置大约就在今天的中华路一段以西,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西门町商圈。

逐渐扩张的日本人聚落在殖民政府的都市计画治理下,被规划为娱乐商业区,计画兴建台湾第一座现代化商场,於是西门市场(今西门红楼)於 1908 年正式完工,开始营运。商场一楼是贩售日常用品的百货柜位,二楼有古董旧书摊,也有贩卖鱼、肉、蔬菜的生鲜摊贩在建筑物周围聚集,是当时在台日本人消费、采买的最佳选择。

 

日治时期位於台北城西门周围的椭圆公园,後成为西门圆环(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战後西门町再度成为移民涌入的聚集地──随着国民政府来到台湾的外省人,在中华路一段铁路栅栏边搭建了简陋的居住空间与经营生意的摊贩棚架。不过这样简陋杂乱的街道外观就位在总统府隔几条街外,60 年代政府下令重整国家门面,拆除这些杂乱的临时搭建物,并且兴建三层楼的钢筋水泥现代大型建筑,整合原本栖居於棚户间的住民与摊商,摇身一变成为创造西门町黄金年代的中华商场。

中华商场位於中华路一段北门至爱国西路,行经的东西向道路将商场分为八栋建筑物,分别命名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天桥连接八栋建物之间。再加上商场座落於马路与纵贯线铁路之间(商场以东为马路,以西为铁路),奇特又具有魔幻感的空间形式,成为许多 60 至 80 年代影视作品中,描写台北繁华浮夸都市景象的代表性画面。

中华商场汇集各式各样商家,什麽都卖什麽都不奇怪的大型商场特性,成为台北住民逛街采买第一目的地。你可以在忠、孝栋买到家用电器、音响、随身听等各式电子产品,也可以在仁、爱栋逛逛民俗艺品、古董、古玩、字画;如果逛到肚子饿,信、义、和栋有来自中国大江南北各地菜肴的餐馆,还可以在和、平栋的裁缝店、皮鞋店、制服订做量身订制一身行头。来到中华商场,一站满足你食、衣、住、行的所有需求。

 

中华商场东侧,照片可见信栋上挂有国际牌霓虹灯(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连接中华商场各栋的天桥(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延伸阅读:欢迎光临消费时代:周年庆、折扣战、母亲节档期⋯⋯八〇年代台湾人开始买买买

西门町看电影,约吗?

来到西门町,好玩的不只有中华商场,还有年轻男女都喜欢的电影一条街。

若我们搭乘时光机重返 60 至 80 年代的西门町街头,映入眼帘的会是高挂在楼房外墙的巨幅电影海报、售票亭前长长的人龙队伍、影厅黑盒子里的刺激声光效果……,虽然我们很难从今日的街景想像到这样的画面,但当时西门町可是聚集了 30 多间电影戏院的影迷圣地。

 

西门町电影一条街就位在中华商场附近,据说违规穿越平交道赶场电影,对那时的台北人是件稀松平常的事。(Source: 李宪章摄影/台北市立文献馆)

电影这项来自西方世界的新奇事物,在 20 世纪之初来到台湾,但当时的电影形式与拍摄技术并非现代观众熟知的样子,而是以「活动写真」、「默片」形式,在剧场形式的空间中播放,到了 1911 年「芳乃亭」(位於今国宾大戏院旁)开业,台湾才开始有第一家专属电影院正式营运。随後「世界馆」、「新世界馆」陆续设立,成为 1920 年代台湾人在西门町的电影院选项。1930 年代,「台湾剧场」、「国际馆」、「大世界馆」、「芳明馆」等戏院陆续落成营运,西门町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一条街。

 

1950 年代新世界戏院旧景(Source: 李火增摄影/台北市立文献馆)
中山堂(台北公会堂)过去也曾放映过电影,如今更是台北电影节的放映地之一(Source: 李火增摄影/台北市立文献馆)
芳明馆播映之《流血の市街-三ン下お旦那-神秘な男》宣传广告(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许多戏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休业,战後重新更名开张。包含荣座(原为剧场形式空间,是日治时期歌舞剧、新剧演出的舞台)改装为「万国戏院」、芳乃馆改名为「美丽都戏院」(1965 年改装为国宾大戏院,重新豪华开幕)、国际馆改名为「国际戏院」、台湾剧场改名为「台湾戏院」、大世界馆改名为「大世界戏院」。同时「台北大戏院」、「新生戏院」、「爱国大戏院」、「国光戏院」、「国都戏院」陆续於 1950 年代後期加入西门町的戏院战场。

 

万国戏院由剧场「荣座」改装而成,图为万国戏院发行的电影广告传单,上面刊印的电影为米高梅公司出品,悬疑电影大师希区考克导演的《北西北》(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美丽都戏院由战前的芳乃馆改名重新开张,图为美丽都戏院的电影宣传广告(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国际戏院由战前的国际馆改名重新开张,图为国际戏院的电影宣传广告(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台北大戏院於 1955 年开业,图为台北大戏院电影宣传广告(Source: 台北市立文献馆)

1950 年代,好莱坞电影产业逐步席卷世界,包含华纳、环球、福斯、哥伦比亚、米高梅、派拉蒙等八大好莱坞电影公司来台布局,将台北办事处设置於西门町一带,有些办公室更直接位在戏院内,刺激的声光体验与多元的电影题材,使西方电影成为民众的新欢。
 
此外,还有 1950 年代後期的港片市场、60 至 70 年代的台语片风潮,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风格的电影彼此竞争的盛况,造就了西门町一带的戏院从战後初期的近十间,发展到 80 年代的 37 间。除前述戏院外,峨眉街上的「今日」、「凤凰」、「西门」、「奥斯卡」等 6 间,武昌街上「豪华」、「日新」、「乐声」等 15 间,都是当时影迷耳熟能详的电影院。
 
然而,这样的荣景随着数位时代的来临、影音串流平台与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西门町的电影产业逐渐没落,院内高朋满座、院外大排长龙的场景也不复存在了。

 

假日休闲新选择,你会去那儿?

现在的台北人,假日出门会去哪里呢?过去已经渐渐没落的景点,除了见证地区的发展盛况,更浓缩了一代人对於生活的向往。跟着他们的记忆拼图,你也能拾起散落在城市间、闪闪发光的历史碎片。

台北这座城市,在都市治理概念的改变与市容地貌的变迁下,很多过去居民记忆中娱乐地景已经消失或荣光不再。不过,在娱乐形式与场所都更加多元的这个当下,很多属於台北的新地标正在形成、产生。

或许我们也可以试着想像看看,现在的台北居民会用自己的日常,为这个城市的地景留下怎样的共同记忆呢?
 

延伸阅读:酒楼、戏院、啤酒屋……画家陈澄波告诉你,原来百年前的嘉义这麽好玩

「第70话」台北市立文献馆典藏特展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自 1952 年创会,2015 年更名台北市立文献馆,致力於在地文史的记录与收藏,身兼历史教育与文物典藏的推手,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与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土地与人民的记忆。泛黄古契、锈蚀猎刀与斑驳的工具箱,协助我们建构过往常民的生活样貌;一幅书画、一曲歌谣、一纸电影传单,串流起不同时代的艺术娱乐文化。这些珍贵的历史物件,或者年代久远,或者珍稀少见,诉说生生长流的点滴风貌。2022 年适逢台北市立文献馆 70 岁生日,特地推出「第 70 话」特展,以「纸上浮生」、「闲话东西」、「返景原乡」、「和风习习」、「绘声绘影」、「一页台北」六大主题,邀请您一同进入文物的故事宇宙。
 
▲展期:2022 年 8 月 4 日(四)至 10 月 9 日(五)早上 10 点至下午 5 点(周一休馆)
▲地点:西本愿寺广场树心会馆(台北市万华区中华路一段 174-2 号)
 *特别感谢刘錡豫先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协助担任和风习习展区顾问参考资料

  1. 徐圣凯,《日治时期台湾的公共休闲与休闲近代化》,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19。
  2. 李律[锋],《台北市中华路的历史影像1960-1990:中华商场、南机场与外省族群》,台北: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博士论文,2015。
  3. 叶龙彦,《台北西门町电影史(1896-1997)》,台北: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1997。
  4. 李清志主编,《台北电影院 : 城市电影空间深度导游》,台北:元尊文化 ,1998。

[1]圆山动物园在 1914 年以私人动物园名义开园,於 1916 年由公部门收购後重新开园。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